新闻中心

/xwzx/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北京大学吴飞教授来新莆京官网讲座: “历史上有没有过母系社会?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14-03-05 15:03 阅读量:


 

     母系社会,长期以来被作为人类最早的社会发展阶段而出现于各类历史叙事之中。但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吴飞看来,此一在西方学界早已被驳倒的学说缘何至今在中国仍有余音,本身就是一件值得思考的事情。2月27日,吴飞教授即以发问式的标题“历史上有没有过母系社会?”带来了本学期“史学前沿”的第二讲,清史所杨念群教授主持了讲座。

    吴飞教授先是从学术史的角度,详梳了自1861年瑞士人类学家巴霍芬出版《母权论》以来的几代学人对有无“母系社会”及其与“父系社会”孰为先后的争论,涉及梅因、库朗热、麦克伦南以及斯宾塞、摩尔根、恩格斯、韦斯特马克等数人及各自代表著作。而中国学人之中最早论说“母系社会”的则是康有为(《大同书》,初名《人类公理》,1913),后至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1930)一书出版始将其广而流播。然而,诚如吴飞教授所说,直接证据的缺乏以及解释力的下降(如婚姻形式、亲属称谓等方面)已经使西方学者在20世纪初便逐渐放弃了历史上存在着“母系社会”一说,使它只作为一种学术“神话”而成为遗产。但在中国,此说恰是自20世纪伊始渐为国人所知,并演化成了后来中国学术发展中的一道“盛景”。何以至此呢?吴飞教授解释说其因有三:一是前述西方人类学发展的传统和谱系,对“五四”以降渴求西方知识的国人具有重要影响;二是中国上古材料的似是而非,使得对“母系社会”的解释成为可能;三是古文献中多有关于上古“民知母而不知父”的论述,加深了人们的这种认知。但吴飞教授提示说,此一学说最早在西方出现乃是同西方关于世界和文化的理解密切相关。如前述巴霍芬即认为母权乃是自然,父权则为精神;继续上推,这一说法又可溯至亚里士多德有关形式与质料的辩证思想。但对中国学者而言,采用“母系社会”一说除了前述几因之外,还更在于后来奉马克思主义为正统的缘故(马克思最早主“父系社会”说,可见于《德意志意识形态》,后发生转变;“母系社会”论点经恩格斯而得以发扬,可参阅《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可见,“母系社会”学说在中国还经历了一个由学理层面向意识形态需要的转变过程。尤为吊诡的是,虽然国内的人类学界多已放弃“母系社会”之论,但在当今主流的历史叙事中仍在延续旧说,这也颇为值得反省。

    虽然否定了“母系社会”的存在,但吴飞教授仍将对“母系社会”的争论视为近代社会科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事件,肯定了它的学术意义。吴飞教授讲座后,杨念群教授就此命题尤其是中国对自身历史、文化再发现的过程作了简要评述,并肯定了吴飞教授人类学与哲学的问题视野对于研治历史的重要意义。来自校内外、不同学科领域的听众也就相关问题与吴飞教授进行了讨论和争辩。

(孔勇、江晓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