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萧凌波,湖北天门人,1982年生,本科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系,硕士、博士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分获第四级地质学硕士学位(2006年)和自然地理学博士学位(2009年);2009年7月至2011年10月进入北京师范大学澳门新甫京娱乐娱城平台博士后流动站工作;2011年11月至2014年7月转入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继续研究工作,其间曾兼职担任学术期刊《地理科学进展》编辑。2014年8月至今,任新莆京app下载官网清史研究所副教授。
主要研究兴趣:历史自然地理(集中于历史时期气候变化及其社会影响)、灾害史、环境史。
通讯地址:新莆京app下载官网清史研究所(100872) E-mail:xlingbo1@163.com
学术经历简介:
自本科毕业(2003年)以来,一直以气候变化为线索,在历史地理学的大框架下开展研究工作。早期主要研究方向为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的重建(以古人日记为数据源);之后转向历史时期气候变化、水旱灾害的社会影响与响应机制研究,主要研究时段为晚明至清代;同时参与环境史的一部分教学与科研工作。至今已承担或参与十余项国家级、部级科研项目;参与编写学术专著4部;在国内外高水平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SCI/SSCI论文4篇、国内核心期刊论文7篇。
主要研究手段:
从历史官私文献记录中提取反映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社会经济等方面的文字记录,利用Excel、Access等软件进行录入、分类和管理;基于一定技术手段(如语意判别、频次统计),将文字记录转换为可供定量分析和矢量成图的数字化信息;再通过时空成图,直观描述并对比分析历史上气候变化与人类社会之间的互动机制。
参与科研课题:
1.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过去2000年全球典型暖期的形成机制及其影响研究”(编号:2010CB950100,年限:2010-2014),参与申请书、任务书起草,主要承担明清时期华北地区气候变化影响研究。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清代华北平原气候变化难民潮的时空变化” (41071127,2011-2013),作为第二承担人参与申请书撰写,负责社会经济代用指标序列重建及分析工作。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中国历史气候与社会系统周期变化的协同效应分析”(41371201,2014-2017),第三承担人,负责协同效应分析研究。
4.北京师范大学自主科研基金“近现代华北地区现代化进程的环境史研究”(2009AC-1)。
5.其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过去300年农垦区扩张与现代农牧交错带东段的形成”(40901099);“中国全新世环境演变的集成研究”(40771211);“东北地区过去300年土地覆盖空间格局变化研究”(40571165);“过去300年中国东部季风区雨带进退图谱与模拟诊断”(40331013);“人类适应气候变化的过程与机理的实证研究”(40271115)。
6.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基金项目:“过去2000年东亚季风气候演变及其与人类相互作用研究”(KZCX2-YW-315);“历史时期环境变化的重大事件复原及其影响研究”(KZCX3-SW-321)。
参与编写专著:
1.2007-2012年,参与《中国自然地理系列专著•中国古地理(中国自然环境的形成)》(张兰生、方修琦主编,科学出版社2012年6月一版)的编写工作,主要承担第10章“古陆块抬升与东部低山丘陵地理环境的演变与形成”的撰写,并参与其他章节的修订。
2.2006年,参与《过去300年中国土地利用变化与碳收支》(葛全胜等主编,科学出版社2008年3月一版)第五章“过去50年中国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的编写。
3.2007年,参与《地球系统研究与科学数据》(孙九林、林海主编,科学出版社2009年3月一版)第六章第一节“人类活动对地球系统的影响与响应”的编写。
发表论文列表(前三作者)
SCI/SSCI(4篇):
1.Climatic impacts on the rise and decline of “Mulan Qiuxian” and “Chengde Bishu” in North China, 1683-1820(气候变化对清代木兰秋狝及承德避暑活动兴衰的影响),Journal of Historical Geography,2013,39(1)(第一作者、通讯作者)
2.Reclamation and revolt: Social responses in Eastern Inner Mongolia to flood/drought-induced refugees from North China Plain during 1644-1911(从垦殖到动乱:清代东蒙对华北平原水旱灾害难民迁徙的社会响应),Journal of Arid Environments,2013,88(1)(第一作者、通讯作者)
3.Social Impacts of Climatic Shift during the decades around 1800 in North China Plain,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2013,56(6)/ 18~19世纪之交华北平原气候转冷的社会影响及其发生机制,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3,43(5)(第二作者、通讯作者)
4.Multi-stage evolution of social response to flood drought in the North China Plain during 1644–1911(清代华北平原水旱灾害社会响应的阶段性变化),Regional Environmental Change,2014,14(2)(第一作者、通讯作者) 国内核心期刊(12篇):
5.1766年以来黄河中游与永定河汛期径流量的变化(第三作者),地理学报,2013,68(7)
6.1766年以来永定河汛期径流量与太平洋年代际振荡(第二作者),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3,28(1)
7.华北1743-1744与1876-1878年旱灾中的政府粮食调度与社会后果对比(第一作者),灾害学,2012,27(1)
8.Revolts Frequency during 1644-1911 in North China Plain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Climate(第一作者),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2011,2(4)
9.清代东蒙农业开发的消长及其气候变化背景(第一作者),地理研究,2011,30(10)
10.1780-1819年华北平原水旱灾害社会响应方式的转变(第一作者),灾害学,2011,26(3)
11.气候变化与清代华北平原动乱事件(第一作者),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1,7(4)
12.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初叶梅雨带位置的初步推断(第一作者),地理科学,2008,28(3)
13.青海东部高庙盆地史前文化聚落演变与气候变化(第三作者),地理学报,2008,63(1)
14.中国古代土地开发的环境认知基础和相关行为特征(第二作者),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6(5)
15.《湘绮楼日记》记录的湖南长沙1877-1878年寒冬(第一作者),古地理学报,2006,8(2)
16.湖南长沙、衡阳地区1888-1916年的春季植物物候与气候变化(第二作者),第四纪研究,2005,25(1)
教学及其他学术活动 教学工作
1.2008年至今,参与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本科生《全球变化》、研究生《中国自然环境演变》课程的部分教学工作。
2.2009年,参与北京师范大学澳门新甫京娱乐娱城平台研究生世界史、环境史课程的部分教学工作,作题为《人类与自然世界——曾经的信心与现实的困境》专题报告。
3.2011年11月,赴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向研究生作题为《清代华北平原气候变化影响及社会响应重建》的学术报告。
参加学术会议
1.2009年10月,参加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暨2009年学术年会(北京),作题为《清代东蒙地区对华北平原水旱灾害的异地响应及其影响因素探讨》的学术报告。
2.2010年7月,参加在以色列特拉维夫召开的国际地理联合会(IGU)年会。
3.2011年7月,参加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乌鲁木齐),作题为《清代木兰秋狝与承德避暑活动的兴衰及其气候影响》的学术报告,并参与另外两个学术报告的起草。
4.2012年10月参加中国地理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开封),参与起草题为《清代华北平原水旱灾害背景下的政府粮食调度序列重建》的学术报告;会后在河南、山东、河北等省考察黄河故道及其历史时期决溢情况。
其他
1.2007年秋-2008年夏,参加人民大学历史与社会高等研究所黄宗智教授举办的首届“社会、经济与法律的历史学研究”研修班,深化了对历史学、社会学相关理论及其研究范式的认识。
2.积极从事科普活动,2008年以来,先后在《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上发表《谁在改变地球表面——北京的建筑地貌》(2008.08)、《罗布泊是否曾经“游移”》(2009.10)、《沿着峡谷穿越燕山》(2012.09)、《中国有宜居城市吗》(2013.11)等多篇科普性质文章。
友情链接: |
|
快速通道: | 新莆京app下载官网 | 人大新闻 | 国际交流处 | 研究生院 | 科研处 | 招生就业处 | 教务处 | 图书馆 | |